回到顶部

立意家国 平视众生--纪录片《长城内外》的人文情怀

 央视《远方的家》栏目推出的系列节目《长城内外》借长城遗迹的探寻,讲述了长城沿线人民的生活故事,通过展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,一件件具体的事情,聚焦的是中国人的当代生存境况以及中国的习俗、道德、伦理等文化形态。

        “人文” 所涉及的是对人的思考与终极关怀,人文精神的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、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。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, 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,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。” (葛红兵《论人文精神的实质》)纪录片自诞生之日起,久历起伏,定义繁多,究其本质,则可归结为一门关注人、表现人的生存状态、人的性格命运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艺术。我国取材长城的纪录片为数众多,这一方面是由于长城极为复杂而重要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意义:历史上,长城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,见证了刀光剑影、金戈铁马的战斗搏杀。以抗战为例,面对异国铁蹄的践踏,长城成为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侵略的重要军事屏障,在“最危险的时候”,长城成为团结和凝聚民族力量的符号,长城不仅仅是我国最伟大的工程之一,也代表了民族的脊梁,代表了中国人坚韧不拔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;另一方面,由于在国际社会及跨文化传播领域,长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——东方文明中璀璨的华夏文化。无论是对内的凝聚民心还是对外的国家形象宣传,长城都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和精神指涉。

        在《长城内外》系列节目中,长城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国族意义的地理标识,更是广袤国土上百姓生活的具体环境;不仅仅是一个饱含社会记忆的历史符号,而且是正在发生和久不间断的众生百态。通过对具体的人的关注,对生活事件的描述,纪录片完成了“长城精神”的转化:向内融于平凡人的坚守和韧性,向外凝于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。

        以前五集为例,节目分别以“万里长城,东起虎山”,“徒步辽东边堡”,“长城脚下是故乡”,“满族故里,启运之地”,“辽东明珠——抚顺”为标题,暗含的主题则是“长城内外,丹东人珍视有山有海的家园”,“长城永存于人心”,“触摸本溪的长城,就能感受和见证它的历史”,“保护长城遗迹,守护满族传统”,“长城的功能几经变化,长城的历史仍在继续”。看似紧密围绕长城历史的标题下,却始终蕴含与长城或直接、或间接相连的人物故事。第一集有保护珍稀鸟类的大型观鸟园,第二集探讨奇石珍宝的继承人问题,第三集展示农家的绿色食物产业,第四集再现满族民俗和严谨礼仪,第五集追问抚顺的煤矿转型……《长城内外》在探寻历史遗迹,展现风土人情之上更进一步探讨了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、绿色产业、民俗传播及工业转型等重要问题,体现了节目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我国现实发展问题的关注,这一深刻的立意不诉诸高深的解说或者晦涩的表意镜头,而是高度融于长城沿线村镇百姓的述说中,融于民俗园、庄稼地、农家小院、街边餐馆等市井生活中,在引导观众迅速理解节目的信息并产生共鸣的同时,以对地区百姓的陌生化解读引发观者思考。

        同时,在结构上,《长城内外》采用中心线串联的结构,将繁杂的拍摄素材和众多人物自然糅合成一条主线,通过长城沿线的行走,将一个个看似与长城联系不大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,逐渐汇成长城内外的真实情态。长城这条主线不再是需要刻意强调的地理概念,而是故事发生的地点,人物生活的环境,隐藏在百姓坚守事业的故事中。将“长城是什么”、“长城怎样影响现代人的生活”这些宏大命题娓娓道来,体现出当代电视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层反思。

        与1990年代具有开先河意义的纪录片《望长城》相同的是,主创人员用镜头近乎自然地记录正在进行的事件;不同的却是,《长城内外》引入“出镜记者”这一电视新闻节目常见的叙述主体,也是《远方的家》特有的表现元素,采用“纪实+体验”的形式,将记者的体验式采访纳入叙事主线中,一方面展现了节目记录过程的真实性,另一方面则强化了面对面的人际互动,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,拉近了观众与纪实影像的距离。在第一集《万里长城,东起虎山》中,记者走进辽宁丹东宽甸县朝鲜族乡三道河村,“偶遇”65岁的金玉子,其父在村头办了一个朝鲜族民俗风情园,金一家在民俗园中接待摄制组并亲自制作朝鲜传统美食“冷面”。镜头完整地记录了打面、压面和煮面的全过程,保存了事件的“场”信息,使得观众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当地的民风民俗。第二集是《徒步辽东边堡》,当地村民直接找到记者,主动要求面对镜头述说儿时的“长城记忆”,代入感极强。观众既可以跟随记者去体验沿线生活,也可以参照被摄对象的视野,拾捡珍贵的历史碎片。

        现代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结构, 不仅是镜头之间、镜头与段落、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秩序的统一, 同时也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和主观体验感受, 以各种手段有主次、有层次地安排纪录片内容, 并使之成为严密、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。这一过程首先要完成的是纪录片叙事层面的完整,没有结构的“记录”是无效的;无法传达的“表意”是徒劳的。在具体创作过程中,纪录片的结构与表意方法紧密结合,完成对主体的叙事表达。

        节目以长城溯源、记者体验、学者讲解、村民讲述为主要的叙事线索,结合解说词,纵横穿插,在每一集人物引入、内容展开和转场时,手法细腻多元。如第二集《徒步辽东边堡》,记者跟随丹东学院刘同顺老师探寻古堡遗迹,镜头的实时跟随与解说的历史信息补充交织起来,使得叙事节奏紧凑扎实,而正是在寻访遗迹的过程中,以长城御敌功能引到近代战争,自然钩沉出宽甸大捷的往事,并引出宽甸当地的珍宝“玉王”,继而发掘出当地玉雕人才匮乏这一问题。45分钟内,故事层层展开,叙事逐渐深入,一气呵成,衔接流畅。符合大众传播规律并时刻体现对“人”的力量的关注。    (张雅欣 王 彬  作者单位:中国传媒大学)

?
?
?
?
?
?
860010-1128040700
1 1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