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顶部

不要再误记名句了

CCTV节目官网-CCTV-10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 来源:央视网2020年02月12日 13:34 A-A+

 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第五季有一个题型叫“划去错误项”,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议。一些观众看了节目后在网上发帖说:“不会吧?我这样念了20多年,难道一直是错的?”有的观众通过微信、微博等方式向命题专家提出疑问,还有的观众强烈希望节目组能对他们的一些疑问作出统一回应。这里选取较多观众提出的几个最有代表性的疑问,进行统一解答。


其实,这些诗词的正误问题,在诗词大会前几季的节目中也曾以找错别字的形式考过,并没有引起太多的讨论和质疑。为何第五季把这些“陈年老坑”换一种形式来考,就会引起这么大的热议和疑问呢?主要原因应该是:正确的诗句或者错误的诗句如果单独来看,比较容易识别,但如果把正确的诗句和错误的诗句并列放在一起这么一读,奇迹产生了,都挺通顺,反而拿不定主意,也就更容易产生怀疑。但也因此印象更深刻,更容易记牢。

 

一、“深如海”还是“深似海”?

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三集有一题“划去错误项”:

A侯门一入深似海,从此萧郎是路人。(?)

B侯门一入深如海,从此萧郎是路人。(?)

正确答案:B

为什么“侯门一入深似海”是错误的呢?不是有常用成语“侯门深似海”吗?还有网络流行语“一入╳╳深似海,从此╳╳是路人”吗?有观众提出,从“百度”上查,查到“侯门一入深似海”的版本啊?更有几个观众从专业角度提出质疑说,他们从《国学宝典》检索系统中搜到宋代曾慥编的笔记小说集《类说》中是“侯门一入深似海”。所以他们认为“深似海”也应该对,我们诗词大会题目出得有问题。


首先得谢谢这些观众热心参与节目,并为他们热爱诗词、钻研诗词的精神点赞。其次要说明的是,我们这个题目十分严谨,没有任何问题。“侯门一入深似海”错误的原因是:


一、这两句出自唐朝中期诗人崔郊的《赠去婢》,晚唐的范摅在其所著《云溪友议》一书中记载了崔郊《赠去婢》一诗的故事,该书所载全诗曰:“公子王孙逐后尘,绿珠垂泪滴罗巾。侯门一入深如海,从此萧郎是路人。”后来历代的唐诗选本、诗话、笔记等,多有选录或转载,第二句版本皆为“侯门一入深如海”。


二、这是一首格律谨严的近体七绝诗,唐人的近体诗讲究平庂格律,有一套格律规则。其中一些最关键的格律忌讳,需要严格遵守,比如双字以及节奏点上的字,平仄不能马虎。譬如“侯门一入深如海”格式是“平平仄仄平平仄”,第六字位置上必须为平声字,决不可用仄声字。“似”和“如”意思相同,但“似”是仄声,“如”是平声,所以即使崔郊想到了“深似海”,也不得不换为“深如海”。不过诗写成以后,不影响从中提炼出成语“侯门如海”、“侯门似海”、“侯门深似海”。


那么,有观众从《国学宝典》检索系统中搜到宋代曾慥编的笔记小说集《类说》中是“侯门一入深似海”,怎么解释呢?这就需要从版本角度查一下原因。查《国学宝典》检索系统所收《类说》的版本,其标明的版本是“明天启六年岳钟秀重刊本”。再查“明天启六年岳钟秀重刊本”《类说》的纸质版的明朝古籍原书,是长这样的:

 

原来“深似海”是《国学宝典》电子版制作者上传时输入错误。所以我们在使用各种电子版时,一定要核对原书。另外,建议网友学点诗词格律知识和版本知识,有助于提高诗词修养。

二、“唱歌声”还是“踏歌声”?

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五集有一题“划去错误项”:

A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唱歌声。(?)

B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踏歌声。(?)

正确答案:A

不少观众发帖说:“我从小背的就是‘闻郎江上踏歌声’啊,难道我一直背的都是错的?”还有的观众搜了百度以及“古诗文网”,发现有“闻郎江上踏歌声”这个版本,然后提出质疑说,是不是“唱歌声”和“踏歌声”两个版本都有呀,这样不是存在争议吗?题目还算严谨吗?广大观众能提出这些疑问,值得称赞。让广大观众在怀疑中获得真知,这也正是我们《中国诗词大会》节目推广普及正确可靠诗词的意义所在。


首先要强调的是,“闻郎江上踏歌声”确实是错误的,为什么是错误的呢?


一、这两句出自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《竹枝词》:“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唱歌声。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”刘禹锡集的各个版本,以及唐宋元明清各种唐诗选本、唐诗总集等,第二句都是“闻郎江上唱歌声”,没有哪一种版本作“闻郎江上踏歌声”的。那么,有的观众从百度以及“古诗文网”中搜到有“闻郎江上踏歌声”这个版本,是怎么回事呢?原来是受了李白《赠汪伦》中超级名句“忽闻岸上踏歌声”干扰而背串门了,然后输入到“古诗文网”等网络上。


二、“踏歌”为汉、唐时期的风俗性歌舞,参与者手搀手以脚踏地而歌。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奏,参加者围成圆圈或排列成行,互相牵手,边歌边舞。“踏歌”是一定在岸边陆地上的,而刘禹锡的《竹枝词》所写的“闻郎江上唱歌声”是在“江上”,也就是在船上,当然不可能“踏歌”。所以,刘禹锡这首诗若用“踏歌”,则诗意不通。

三、“把似君”“谁为”还是“把示君”“谁有”?

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五集有一题“划去错误项”:

A十年磨一剑,霜刃未曾试。(?)

B十年磨一剑,霜刃未曾拭。(?)

正确答案:A

电视屏幕上显示这首诗全文是这样的:

“十年磨一剑,霜刃未曾试。今日把似君,谁为不平事?”——贾岛的《剑客》

有许多细心地观众发现后发帖说,“把似君”是不是错了?应该是“把示君”吧?“谁为不平事”是不是错了?应该是“谁有不平事”吧?我们背的一直是“今日把示君,谁有不平事”啊。


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,许多观众所背的版本“今日把示君,谁有不平事”也是正确的,这属于从唐代开始就出现的异文,不排除是贾岛本人所改,即先写的版本是“今日把示君,谁有不平事”,后来修改为“今日把似君,谁为不平事”。也就是说,后一个版本比前一个版本更好。这与前面两首诗情况不同,不是对错的问题,而是在都对的情况下,哪个更好的问题。为什么后一个版本(也就是诗词大会节目屏幕呈现的版本)更好呢?


一、贾岛的诗集名叫《长江集》,宋代的版本现在仍存,此诗后两句正是“今日把似君,谁为不平事”,历代重要的唐诗选本以及《全唐诗》,都是“今日把似君,谁为不平事”。可见这个版本是非常可靠的。


二、“把似君”意思是拿起送你看。“似”是作为动词给予、送给的意思,在唐代很常见。最重要的是“谁为不平事”,意思是:谁做了不平之事。“今日把似君,谁为不平事”意思是:今天将这把宝剑拿出来给您看看,告诉我,谁做了不平的事?“为”作动词用,意思是“做”。“谁为不平事”透露出贾岛急欲施展才能的愿望和豪情。清代冯班说:“‘谁为不平’,便须杀却,是侠概;‘谁有不平’,与人报仇,是卖身奴。”(《二冯评曰<才调集>》)清代纪晓岚说:“‘为’字意深,‘有’字意浅,‘为’字是英雄壮怀,‘有’字是游侠客气。”(《删正二冯评曰<才调集>》)

如果我们诗词大会“划去错误项”这一题型能给广大观众带来更多的收获,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。

作者简介:李定广,安徽合肥人,知名文史学者,上海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《中国诗词大会》学术总负责人、命题专家组组长。主要研究中国古代诗词,尤其是唐宋诗词。

 

?
?
?
?
?
?
1 1 1